我是在恐怖片的豆列里发现的这部电影,做好了看一部普通恐怖片的准备看了它,看完后只想感叹一句:这的确是一部恐怖片!只是令人怖畏的并非那些面目狰狞的外星生物,而是人性,赤裸的人性。
首先,它很好的将那些通常只在战争与自然灾难中爆发出的人性灾难在一个微缩的环境中演绎出来了。
记得电影中有一句台词 “As a species, we’re fundamentally insane. Put more than two of us in a room, we pick sides and start dreaming up reasons to kill one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we invent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和其他生物一样,我们的本性还是疯狂和野蛮的,把超过两个人放在同一个房间,他们很快就会分派,然后就开始幻想干掉对方。你觉得我们为什么创造了政治和宗教?”
由此至少证明了一句话是真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
故事将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年纪的人放在同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几天的时间里经历了恐惧-冷静-分歧-绝望-斗争-互相残杀几个阶段。从开始大家对神婆的反感及不屑一顾,到最后奉之为上帝的信者的转变。其实也证明了一件事,人…
这是一部出乎意料的电影。
若果一开始想看惊悚片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电影中的怪物太平常了,神马触手怪物和大虫子相比起异形、丧尸等都是浮云。若果观众开始还被未知的迷雾感到一丝压抑,当触手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大家都会宛然一笑。还不是触手嘛,有什么可怕的。未知给人的恐惧总比已知的更加恐怖。
若果作为一部惊悚片来说,本片谈不上出色,但导演的用意似乎不在于吓到观众,电影中对人的心理的动态描写明显更多,人性的某些丑恶在困境中会体现出来。
未知的危险,不知名的怪兽,被围困的众人,这些惊悚片的桥段一个也不少。一般这些惊悚电影更倾向于描写怪兽对人群的虐杀和主角英雄般杀出重围,但本片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迷雾和怪兽存在,都只是为了制造一个困境,导演真正先想展示出来的在那群被围困的人心中。整个电影,我们都可看出人群的心理从恐慌到抵抗,从抵抗到绝望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相比于惊悚片,这更像是一部心理片。
分析一下人群的心理变化。
一、惊慌保护期。
我们从主角走进超市开始,这时周围…
那段迷雾,似《阿非正传》里的迷雾森林一样,让人匪夷所思,仿佛步入了迷途。
最大的恐惧来自于对事物的无知,可是从人性心理来讲,从无助到本能的救生,面对危险,克服最大的出路却是等待,而不是应对。
如果说故事的结局处理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大讽刺的话,那么在面临恐惧危险时,人们所选择的最原始的“祭品”态度是不是把人类又拉回到了“愚昧”的范畴?
无法估量在这种灾难状态下宗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女巫”的死亡却让一部分人为之快感,好像她的死亡会让世界有一份消停,哪怕一刻时间也省缺了一秒的絮絮叨叨。
未来世界英雄会越来越少,一己之力或寄托于英雄都不现实,因为那“男人”只懂得追尾,向前冲却伤害了所有的人,他不是超人,也没有把内裤穿在外面!
想起了,结尾时“男人”看“母亲”的表情,那样讽刺!
等待可以获救,等待也可能等来的是死亡!但“母亲”的真爱却可以战胜一切!
Csr强建的片子,金的《肖申克救赎》外另一部震撼我的惊悚异形片,经典在对人性的挖掘,因为那些怪物真得长得很怂,最先露脸的触角怪让我想起了在铜川路吃的赖尿虾…
《迷雾》可以说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群体的祸害来了一次彻底的嘲讽,整部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很丰富很有层次,所谓的英雄不是肌肉男+状况处理器,不是出风头,而坚强也绝不体现在4颗子弹的选择,绝不是在穷途末路之前手刃妇孺和老人。而所谓的人群就是扭曲人性的地方,可以让理性的人疯狂,可以让疯子成为教母。
所以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四类人,第一个走出超市的母亲,她代表了真正的内心坚强,因为the power of love,所以结局最光明的就是她。第二类就是主人公,同样是为保护孩子走出超市,但却是被动的,在几次失败尝试后作了最次的选择,超市有丰富的食源,有可以供拆卸加固玻璃面的货架,而他所要作的就是控制局面稳定人心,用尽一切方法巩固超市内壁并抵挡到最后一刻,可惜在同样的两个不确定选择中,他作了最不可靠的选择,而在车油尽时他竟然选择了杀了自己的儿子和一路相信他跟随他的女…
迷雾散去之后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alv5.com/zhibo/id-10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