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黑白默片,我从前一直拒绝观看黑白电影更别提默片了,原因其实我自己非常清楚,就是心很浮躁。很多时候我知道面前有一堆好的电影等着我去看,但我总是不愿意抽出时间去观赏,因为心漂浮在空中没有着落,因为根本没做好认真欣赏一部片子的准备,因为对自己能否集中注意力抱有怀疑。
所以在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担心自己会不会感到无聊无法等到剧情吸引我的地方。但是完全白担心了。正如老师所说,这是一部不会让你觉得枯燥的电影。它真的做到了。教室里为了电影效果一片漆黑,但我还是没忍住记下了自己当时的一些关注点。我要一一地讲述它们。
首先让我感到有趣的,是电影完全用音乐来代替台词。在影片的开始,是一部电影,然后慢慢镜头拉伸,回到观看这部电影的电影院,那时候还是无声电影,观众靠前台的交响乐队来享受电影。然而奇妙的是,在荧幕前的我们,正是电影中那些看电影的观众,我们和他们一样,听不到台词,只看到表情,只听到交响音乐。而有趣的是,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和情节是配套的,在男主角那里,是音乐在配合着情节
记几个点:
1,George放水杯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啥意思,直到他对着镜子大吼才知道他可能失聪了,这个地方的设计很巧妙,在有声与无声之间切换,预示男主角在有声电影到来之际的保守思想,对于观众来说,本来应该无声,但是当意识到George失聪之后又想听到声音。
2,车撞树和枪声都是“砰!”设置悬念。
3,在橱窗外男人对George的嘲讽交代为一个嘴巴但我大特写,这种画面给我天然的不适感,感觉唾沫星子能透过屏幕喷到我脸上,即使不加台词也能理解与感受到George的感受。
4,还有George在橱窗前
法国导演向好莱坞默片致敬的作品,叙事流畅,感受却非常震撼……故事架构非常简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是好莱坞的俗套,但这正是导演对好莱坞电影的敬意,影片前半段基本使用了默片处理的方法,戏中戏的默片,充斥着怀旧的感觉……死后,男主角开始走下坡路,所有的楼梯都是向下踱去,最终淹没到了沙石中,而女主角永远在攀爬,就算去医院看望火灾受害的男主角,也是奔跑上了楼梯,于是两个人产生了地位的错位,然而,两个人的命运又紧密相连,比如过渡的叠化,两个人都在摇晃着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演的构图很讲究,默片强调的就是画面感,演员的表演也在无限放大,导演用黑白反色的处理可以看出下了很大功夫研究默片的特质,大量镜面的使用折射的演员的心情,特别是倒酒到桌子上的镜像片段,显示出男主人公世界的颠覆……景别基本选用了中近特,符合了好莱坞爱情片的惯例,结尾那个峰回路转的“砰”的处理,也是好莱坞旧有的伎俩,一切看着如此之新,因为大量景深的处理和清新的画面,是修复做不出来的,然而又是如此怀旧
黑白的色调,
无言的处理。
老爵士的味道,
后浪漫的和声,
传统的情节,
纯朴的心境~
以及那字字珠玑的话语提示~
处处是双关,
点点是埋伏~
想起两年前《盗梦空间》的奇思妙议夹杂着科幻和宗教的片段斑点~
一年前《黑天鹅》在戏剧表演的布莱希特,和电影的蒙太奇中添加了精神艺术观的深度探讨~
这次的《艺术家》的冲击则显得更加直接,更加畅快,它彻底反思了电影这几年来的快餐与浮躁,技术手法的追逐,情感内容的缺失~
无言有言之间,是理想主义和现实观念的冲突~
是纯粹艺术与商业行为之间的裂痕~
是发展中操守的缺失~ 信仰的挣扎~
而这一切却都没有脱离精巧娴熟的电影语言的使用~
纯粹精神的反思镶嵌在一片和谐的电影生态中~令人感慨不已~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甚至连这技术本身,都被“去高级”成电影原初时的状态,甚至连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手法也都故意采用了电影诞生不久的“老套”程式~~
不去过分的评价电影本身了,懒得写了~ 我只说这部电影是10年来,我看过的最好的美国电影~~
看过了《艺术家》,欢笑与眼泪,都让我印象深刻,内心感慨良多!
1.女主角笑起来很有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她善于抓住机会!
2.电影里那只小狗很出彩,无论是听到枪声后的装死,还是对男主人的形影不离,看完电影,你真的想拥有一只这样忠诚的狗!
3.患难见真情,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崇拜与欣赏,司机对男主人的不离不弃,尤其是那个夜晚在窗外的徘徊和那一句“我不需要其他的工作”很令人感动。
4.每一次时代的变化,都会牺牲一些人,男主人固执地坚持着无声电影,而有声电影也是不可逆的趋势,矛盾永远存在
《艺术家》无声对白,黑白浪漫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alv5.com/zhibo/id-10214.html